好不容易吃根油條卻被父母警告“油條含鋁,吃多了要變傻”!所以就被限制成一星期吃一根油條,但回到家,父母卻開開心心的用鋁鍋煮了一鍋餃子!
2012年9月27日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發布了一份報告,中國人大約有32.5%的人膳食中鋁超標,其中4-6歲的兒童鋁超標最嚴重,高達42.6%!在這個比例下,中國有超過四億人鋁攝入超標!
鋁超標到底意味著什么?對身體健康有多大風險
很多金屬元素都是人體必需的,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人體必需的14種微量元素:鐵、銅、錳、鋅、 鈷、鉬、鉻、鎳、釩、氟、硒、碘、硅、錫,眼尖的各位應該發現了,鋁并沒有在內,但正常人體內大約都含有45~150毫克鋁,平均大約在100毫克左右!
那么攝入過多的鋁會有什么風險呢?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鋁確定為食物污染物,它并非人體所需,人體中鋁元素含量過高時,會影響腸道對磷、鍶、鐵、鈣 等元素的吸收,因為會在腸道內形成磷酸鋁隨糞便排出體外!
當然缺磷的同時會影響鈣的吸收,繼而造成缺鈣,導致骨質疏松以及容易骨折等,鋁還對中樞神經以及消化系統甚至造血系統和免疫功能產生影響,甚至影響孕婦胎兒生長,體內的磷和鈣代謝,近年來還發現鋁的攝入和老年癡呆癥也有部分關系!
1965年,美國神經解剖科學家伊戈爾·克拉佐(Igor Klatzo)博士在兔子攝入磷酸鋁的實驗中發現,兔子腦中出現糾纏成團的蛋白纖維,和阿爾茲海默氏癥患者腦中的狀態非常相似,因此克拉佐博士和一起研究的亨利·維斯涅夫斯基(Henry Wisniewski)認為鋁的攝入和阿爾茲海默癥相關。
研究人員同時對阿爾茲海默氏癥患者病人的研究發現,這類病人腦內有30%新皮層區的鋁濃度大于4微克/克(干重),患者腦部神經元細胞核內,鋁含量為健康人的4倍,最大甚至達到30倍。研究人員認為,鋁在腦中逐漸積累會殺死神經元,最終導致人的記憶力喪失!
為什么鋁攝入這么嚴重,我們卻還在用鋁鍋做飯?
鋁制炊具是各位家中最常用的廚房用具之一,一般父母將其稱之為“鋼種”,鋁鍋使用方便,用爛了還有人回收,甚至還有人在小區叫賣維修鋁制炊具的,因為用久了腐蝕出小孔,將其補上又可以用了!
當然北方農村地區還有人用各種鋁制飲料罐鑄造鋁鍋,這可是一項技術活,幾百個飲料罐就能造一口鍋,成本非常低,還非常耐用,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
吃鐵補鐵,吃鋁補鋁嗎?
中國人講究吃啥補啥,不要以為這沒啥道理,比如柬埔寨的“鐵魚”補鐵的創意,獲得了2015年戛納國際創意節的最佳產品設計大獎!所以這鐵鍋補鐵,除了鋁鍋外,我們家用的鐵鍋和不銹鋼鍋也經常使用。
鋁鍋煮飯真的會“補鋁”嗎?
鋁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正常情況下鋁會在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比如陽極氧化就是這個原理,如此處理過的高壓鍋經久耐用!但大部分鋁制炊具的氧化膜都是自然產生,并沒有高壓鍋那般的硬度和厚度,所以鋁鍋在烹制不同食物時仍然會有風險!
比如鋁鍋在煮飯時鋁元素析出就不多,但在烹制酸性食物或者含鹽量比較高的食物析出的鋁比例就會比較高,還有在烹制肉類、牛奶、豆類等高蛋白含量的食物也不宜使用鋁鍋烹煮,原因是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都比較容易與鋁結合!
所以各位注意了,不過好消息是我們生活中的鋁制炊具已經越來越少,一般現代家庭中“鋼種”已經很少看到了,除了老家還經常能見到這些廚房用具外,誰家的新房中還有用鋁鍋的?
但中國人攝入的鋁依舊超標,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上文中的鋁制炊具帶來的是炊具析出的鋁,除了這個來源外,還有食物性鋁和環境鋁以及藥源性鋁!
食物性的鋁來源
相信除了油條外就很少有人知道食物中其他鋁的來源了,用鋁鹽發酵粉做的面食與粉絲都是鋁的攝入來源大戶,因為明礬是粉絲制作的添加劑,一般比例0.5%,油條中也會假如,所以父母告訴你不要吃油條,但不缺不知道也要少吃粉絲!
另外磷酸鋁鈉鹽發酵粉的緬甸,糕點和煎餅等,也是鋁攝入來源大戶,甚至腌菜用的固定劑(含鋁的硫酸鹽及明礬),看來腌菜也不能吃了,明礬也拿來凈化水,好吧,這水也不太好喝了!
藥物中的鋁來源
這個估計治療胃病的朋友應該有經驗,比如鋁碳酸鎂咀嚼片等,還有療鼻炎的康鼻炎中也含有氫氧化鋁。氫氧化鋁的含鋁量是34.6%,長期服用胃舒平定會導致體內鋁過量。
長期服用含鋁的藥物的患者,確實存在不少風險!
2014年國家衛計委、質檢總局等五部門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對食品中鋁含量作出了明確界定:允許油炸面制品(包括油條)中使用明礬,但在最終制成的油炸面制品中,鋁的殘留量(干樣品)不應超過100毫克/千克。
相信大家對這個標準有些懵,但翻譯成大家能看懂的就是,只要在油炸食品中使用明礬,那么炸出來的油條必定是鋁超標的,這個標準就是俗稱的禁鋁令!但執行效果似乎并不是太好,很多早點攤販仍然使用含鋁的明礬提升口感,而且這類流動商販很難管控,另外前幾年還曝出上海網紅油條店鋁超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