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為常年供給過剩的電解鋁行業設下了產能“天花板”。這對于鋁產業鏈上游生產環節而言,無異于埋下了需求回落的伏筆,也迫使行業拓展新市場,謀求轉型發展。
常年產能過剩的預培陽極行業,當下就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
“近年來,山東、河南等地電解鋁傳統大省,已陸續將產能置換至成本更低的新疆、云南等地。新產能落地之時,大企業也有實力同時配套包括預培陽極在內的上游產能,以降低成本。這就意味著我們下游的需求空間逐步縮水了。”對于行業現狀,河南一預培陽極生產企業人士吳軍(化名)坦言,近年來除了跟隨電解鋁產能置換步伐,盡力將市場向新疆、廣西等地布局以外,其所在企業也在謀求新的發展,以緩解需求下行帶來的沖擊。
“從去年起,公司已經轉型布局了石墨坩堝板塊,產品可作為新能源電池負極材料生產過程中的消耗品。雖然和預培陽極是完全不同的產品,但可以通過對原有設備進行簡單改造投入生產,目前已經對下游形成供貨。”他介紹。
吳軍所在企業的轉型模式并不是個例。阿拉丁負極材料分析師郭寒玲介紹,近年來由于終端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已有不少預焙陽極企業試圖轉型以在負極材料市場分一杯羹。同時基于這種行業間的轉型,負極材料市場需求波動,已對預培陽極價格帶來影響。
2022年負極材料行業迎來市場高潮,對上游低硫石油焦進行大量采購,帶動全國石油焦價格整體上漲。同時,焦價的高位對下游預焙陽極的價格也起到了一定支撐作用。不過2023年年初以來,由于下游電池企業采取去庫存策略,加上負極材料釋放產能嚴重過剩,致使負極行業跌入低迷期。負極企業為了緩解壓力,也選擇減少對上游石油焦的采購,導致石油焦價格在2023年前三季度整體呈下行趨勢,也順勢帶動預焙陽極市場價格不斷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