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色金屬行業將確保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優化冶煉產能規模、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清潔能源替代等任務將成為政策著力點。
11月15日,工信部、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三部門聯合印發《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上述核心內容。方案分別提出2025年和2030年的階段性目標。
“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將優化有色金屬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在低碳工藝研發應用取得重要進展,實現重點品種單位產品能耗、碳排放強度進一步降低,并使再生金屬供應占比達24%以上。
“十五五”期間(2026-2030年),大幅改善用能結構,實現電解鋁使用可再生能源占比30%以上,基本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
工信部披露,冶煉是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的核心環節,約占排放總量的90%。
方案提出,將鞏固化解電解鋁過剩產能成果,堅持電解鋁產能總量約束,嚴格執行產能置換辦法。工信部稱,有色金屬行業的碳排放以鋁為重點品種,占全行業排放總量的75%以上。
方案同時提出,應防范銅、鉛、鋅、氧化鋁等重點品種冶煉產能無序擴張,強化工業硅、鎂等行業政策引導,提高行業準入門檻。
用電是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所導致的間接排放占全行業排放總量的70%,其次是燃料燃燒排放和過程排放。
當前,有色金屬行業的燃料和用電結構偏化石能源,單位產品碳排放量大。
以用電量最大的電解鋁為例,當前仍有60%以上的電解鋁產能采用燃煤自備電,用電導致的間接排放占電解鋁碳排放量的85%,占有色金屬行業排放總量的50%以上。
對此,方案強調要推進清潔能源替代。一方面,推動有色金屬行業以氣代煤、以電代煤,推動電解鋁行業從使用自備電向網電轉化,以控制化石能源消費。
另一方面,支持電解鋁等企業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有序轉移,參與以消納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微電網建設,多途徑消納可再生資源。
方案還要求,引導行業高效集約發展,強化產業協同耦合,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加強關鍵技術,推廣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再生金屬行業,構建綠色清潔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