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銀子是最重要的貨幣之一,連國庫收入都是用多少多少萬兩銀子來記錄。
而且那時候銀子的購買力相當驚人,明朝時期一兩銀子可以買到200公斤的大米,青天大老爺海瑞一年的俸祿是20兩白銀,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更是只有4兩。
即使是現(xiàn)在,白銀依然是貴金屬之一,但是鋁就便宜多了。雖然古代沒有鋁錠,但是鋁和銀子顏色都差不多,假如某個穿越類的小說主人公,將現(xiàn)在的鋁錠帶到古代,可以當成銀子用嗎,如果可以的話是不是發(fā)財了?答案是不能當成銀子,但是說不定比銀子還值錢!
一、古代銀子的防偽辦法
雖然古代沒有銀錠,但是也有人會通過銅、鐵造假,只在外面包裹一層白銀來以次充好。古人為了鑒別銀子的真假,也想出了很多辦法。
首先是稱重法,因為銀的質(zhì)量很大,相對原子質(zhì)量達到了108,而銅只有64,鐵為56,這二者用來作假很容易被有經(jīng)驗的人掂量出來。
鋁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只有27,相當于銀的四分之一,意味著同樣大小的銀,重量是鋁的四倍左右。這個差距就非常明顯了,如果別人用稱重法很容易辨別出真假。
(鋁塊)
其次是扔地上聽聲音,銀子扔到地上的聲音比較悶,而摻了銅的銀子扔到地上聲音會比較清脆。如果是鋁錠,扔到地上,聲音比銅還要更清脆,因此這種方法也很容易被別人發(fā)現(xiàn)作假。
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牙咬,因為銀子用牙咬上去會有一個非常深的牙印,但是銅和鐵則不會。這主要與它們的抗拉強度有關,銀的抗拉強度只有125Mpa,銅為230~240Mpa,鐵的抗拉強度為170~270Mpa,所以銀子可以質(zhì)地比較“軟”。
但是這個方法用來鑒別鋁和銀就沒辦法了,因為鋁的抗拉強度為80-100Mpa,比銀還要低,換言之鋁也能輕易地留下牙印。
通過以上比較,鋁錠和銀錠還是非常容易分辨出來,因為兩者重量差別明顯,扔在地上發(fā)出的聲音也不一樣,也就沒必要通過咬的方式來辨別。
二、鋁在古代的價值
因為鋁在空氣中很容易被氧化,因此自然界中的絕大部分鋁都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直到1825年,丹麥化學家奧斯特才第一次分離出了不純的金屬鋁。1854年,德國化學家德維爾通過用鈉還原氯化鋁的方法,得到了純度較高的鋁錠。
19世紀末期,隨著電解鋁方法的應用,鋁真正開始大量制備。但是在此之前,因為高昂的生產(chǎn)成本,鋁的價格甚至高于黃金,被稱為“銀色的金子”。
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專門命人為他定做了一頂鋁做的王冠,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
物以稀為貴,這是鋁之前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如果鋁錠放在古代的中國,一樣是舉世無雙的珍寶!關鍵就是要讓大家意識到這是全新的一種材料,才能凸顯它的價值。
通過前面的介紹,很容易就能讓人找出鋁和銀子的區(qū)別。而鋁更輕、更軟的特點,也不會有人將其與鐵混淆。
所以,鋁錠放到古代,不應該當成銀子使用,但是價值卻實實在在高于白銀。
三、千古疑案
現(xiàn)在世界公認鋁是由近代西方科學家發(fā)現(xiàn)并提取,理論上中國古代并不會出現(xiàn)鋁錠。然而,在中國一處古墓之中,卻發(fā)現(xiàn)了鋁的存在,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953年,考古學家在江蘇宜興發(fā)現(xiàn)了西晉名將周處之墓,就是那個“周處除三害”中的主人公。這個故事是說周處少年時期為禍鄉(xiāng)里,別人把他和老虎、鱷魚統(tǒng)稱為三害。
后來他幡然悔悟,幫助鄉(xiāng)親殺死了三害中的老虎和鱷魚,自己也改過自新,終于成為一代名臣。
雖然該墓有被盜過的痕跡,但是專家仍發(fā)現(xiàn)了17件帶有鏤空花紋的金屬戴飾。在對這些金屬進行檢測后,結(jié)果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為其中一件破碎的金屬戴飾含有85%的鋁!
這樣一個匪夷所思的結(jié)果,引來了眾多中外專家們的興趣。有人提出這些金屬碎片是由盜墓者帶進去的,但是盜墓者并沒有破壞到淤土層,而這些金屬的發(fā)現(xiàn)正是在淤土層中。何況盜墓者的目的是為了求財,沒理由還在墓里面留這些金屬。
而且,考古專家推算出周處墓兩次被盜的時間是元朝至正年間和清朝咸豐年間,均在金屬鋁的提煉法發(fā)明之前,據(jù)此可以斷定,鋁不可能是盜墓者帶進去的。
中國學者楊根推測周處墓中的鋁,純屬西晉時期的煉丹士無意中提煉得到。
蘇聯(lián)專家別略耶夫以及著名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李約瑟則認為,西晉時期的人已經(jīng)能冶煉出金屬鋁。
唐朝以后,中國的煉丹術(shù)經(jīng)由阿拉伯人傳至歐洲,也催生了近代化學,所以中國古人最早發(fā)現(xiàn)鋁,還是有可能的,也讓我們現(xiàn)代人感嘆老祖宗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