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博新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和第 一財經研究院,在線發布《后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2020)。評價報告顯示,中國經濟實力較強的100城市中,營商環境排在前十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廣州市、杭州市、武漢市、南京市、天津市、成都市、蘇州市。報告選取的城市群中,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位列第 一梯隊。
報告指出,從重點政策的落實效果評估看,外資企業營商環境改善指數較高,對外開放政策效果顯現;政府誠信環境有了明顯提升,企業表示認可;初創和成熟企業的政策獲得感強,雙創和轉型政策顯效。
“今年年初以來出臺的一系列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政策舉措,提振了信心,也指明了正確方向。”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方興未艾,蘊含著營商環境未來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指出,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與經濟發展相關度高。疫情加速了新技術的應用、產品的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從統計結果來看,各城市創新環境的差距較大,誰能夠抓住本次疫情帶來的創新轉型機會,為企業營造一個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創新發展環境,誰就有可能在經濟恢復中爭得先機。
在進一步優化環境方面,報告提出,營商環境的優化,需要用改革的辦法推動,動真格,啃硬骨頭,對“有形之手”形成制度性約束,才能切實縮小營商環境改善與市場主體期待的差距。
報告還建議,建立企業參與的營商環境評價長效機制。此外,通過土地、勞動、資金等要素市場改革,營造市場化的營商環境氛圍,激發企業活力。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政務服務質量和效率。有針對性地為創業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為成熟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傳統企業提供良好的轉型環境。
當天,不少與會專家也對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出建議。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羅援表示,后疫情時代,優化營商環境是各級地方政府推動經濟全面恢復的抓手,營商環境評價的探索也越來越迫切。積極探索科學、全面、有效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以評促改,有利于及時發現和反饋改革中的新問題,將地方營商環境建設推向深入、落到實處。
徐洪才認為,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特別是形成競爭中性的市場環境很重要,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要公平競爭,一視同仁。
著名經濟學家、陽光資產首席戰略官邱曉華指出,構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是激發經濟活力,推動疫后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他認為,當前優化營商環境,首先是要落實好紓困措施,其次是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打造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