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有色金屬以及鋁價上漲的話題不斷,原因是今年鋁價確實漲了不少,以期貨價格計算,年初以來滬鋁從15000元/噸左右,漲到現在的23000元/噸,漲幅超過50%。特別是近期又展開了一輪拉漲行情,可以說人們對滬鋁的關注度,甚至超過了銅。同時,由于鋁價的上漲帶動上市公司利潤大幅增加,中國鋁業前期85倍的利潤增長率,在市場上中掀起不小驚嘆。去年以來,有色金屬價格普遍上漲,但鋁價漲幅更高,并且已經刷新15年以來最高價格紀錄。但是,就在有色金屬之中,漲幅更有甚者,鋁的年內漲幅并不算最多。
這就是錫。以相同月份的主力合約計算:滬鋁自年初以來的漲幅是53.81%;但滬錫自年初的153800元/噸,上漲到周五夜盤休市的259410元/噸,上漲幅度為69.69%,漲幅遠遠將滬鋁拋在身后。外盤的情況也差不多,倫敦金屬交易所實時數據顯示,三個月期鋁價格年內上漲了947.0美元/噸,漲幅為47.82%;而三個月期錫價格上漲了13200美元/噸,漲幅高達64.86%。從兩個交易日數據來看,今年以來錫確實要比鋁的價格上漲幅度高。
這樣一個問題就出來了,為啥市場對鋁漲價那么關注,而錫價上漲的幅度明顯高于鋁,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呢?
事實上,今年錫價大漲和鋁價大漲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因素。價格上漲的相同因素,就是去年以來,西方發達經濟體持續注入的流動性,在原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帶動下,全球大宗商品普遍上漲。而另一個相同的地方是供需偏緊的基本面。不同的是,造成供應缺口的原因不同,全球錫生產國主要集中在亞洲,以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為多,前期東南亞疫情嚴重阻礙了錫礦生產進度。
而在這之前,全球錫庫存本就處于下降趨勢,8月底,LME庫存從去年年底的2105噸,減少至1385噸,相對于上一年減少了720噸。而在更早的6月份,國際錫業協會發布報告稱:預計2021年全球錫市場供應出現1.02萬噸缺口,2022年為1.27萬噸。
所以錫漲價,也是有其基本面因素支撐的。但所見的報道不是很多,為什么很少有人說呢?或許是因為幾下原因:
1、交易習慣的問題。相對于金屬來說,最為人熟知的莫過于銅,然后就是鋁、鋅,對于錫來說,不是業內人士很少會涉足其中,即使在期貨層面上,也因為交易習慣問題,很少有人去了解,因為在有色金屬中,銅、鋁表現也都不錯。
2、體量比較小,行業影響力不大。在被化為有色金屬的近十種金屬中,錫的市場體量很份額不高。在國內有色金屬貿易量和交易額中,排在前兩位是銅和鋁,其次是鉛和鋅,錫還不能算是市場的主角。
所以,即便是錫價漲幅大于鋁價,但因為影響力和交易習慣等原因,參與和知曉的人并不多,就好比之前的鎳價波動。